
序
友人林涌强君于2011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
心研究员,今年欲推出他的近著《〈金刚经〉传》,嘱我阅其书稿
并作序。吾虽研究宗教有年,但于佛教经典仍属初学。深感涌强君
“皓首穷经”之精神可佳,勉力作此小序,略表推介之意。
《金刚经》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,自传入中国以来,产生了
六个重要译本和无数注疏,在中国社会广为流传,对中国文化影响
巨大。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学子研读《金刚经》,念诵《金刚
经》,因《金刚经》而得感应,因《金刚经》而悟道。
涌强因着信仰之追求,近年来搁功名、弃俗务,专事宗教经典
之研读。《金刚经》本身是一部外来的印度佛教经典,要对这样一
部经典做好翻译、解读、诠释的工作,研究者本身必须具有跨文化
的视野。跨文化阅读是他的《〈金刚经〉传》的一大特色。
经典的原义是指传统的、权威性的基本著作。人类思想史从外
观上看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。经典把描述
性的经验上升为规范性的论说,古代圣贤把各种经验总结提炼为格
言,在表述上达到普遍性,使具体经验变成普遍常则。一般的格
言、谚语、诗歌,若无经典的地位,只能靠偶然的机会传播和应
用,最多被视为世俗智能,权威性不够,对人缺乏说服力和约束
力。经典则是一套论述体系,而非一两句格言,经典文本在获得经
典地位之后,其掌握群众的文化软实力极为巨大。因此,经典是文
化的基本内核,使文化在其传承发展中获得自己鲜明的特殊性格。
在单一文化背景下,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,而在跨文化背
景下,经典的形成过程则要复杂得多。在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经典实
质上是一种包括语言翻译在内的文化翻译,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
换,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。麦金太尔说,当两种传统相遇的时
候,“我们便具有两类不同的翻译:对等的直译和带有语言创新的
翻译。通过它们,传统可以从其初始语言中(从希伯来语或希腊语
或无论什么语中),转换成后来的语言。注意,翻译的这两种关系
可以适用于文本或话语的其他体系之间,不仅在相互不同的语言
(如希伯来语、希腊语和拉丁语)之间,而且还在视为两个不同阶
段或时期的同种语言之间”[1]。他所说的直译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
说的文字翻译,他说的带有语言创新的翻译则大体上相当于我们所
说的文化翻译。文字翻译的需要产生于文化交流,文化交流离不开
语言的翻译,包括笔头的和口头的,而文化融合必将导致不同语言
的对应表达。在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,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在特定
时空中相遇和碰撞,进而发生融合。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语言翻译和
文化翻译的急迫需要。因此,翻译不仅是指日常意义上的语言文字
的翻译,即把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,而且也指文化
意义上的翻译,即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。这两种意义上的翻译在实
际工作中是联系在一起的。
对处于频繁的文化交流之中的民族来说,翻译工作极为重要。
它不仅关系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,也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
与更新。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,所谓传统仍是那些世代相传、具有
特点的社会因素,如文化、道德、思想、制度等。人类社会在语言
出现之前,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化成和沿袭。语言的产生,
进而文字的产生,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,即以思想为形
式的传统出现了。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,还担负起逾
越时空差距、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经年流逝
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,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,某种传统的本义
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。因此,要维系和保全传统,求得传统真相,
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,这种诠释既包括外文中译和古文今译
(translation),也包括对经典文本的注释(annotation)。
一般说来,随着时代的变迁,那些重要的著作经过历史选择成
为经典之后,又会产生重新翻译和诠释的需要。产生这种需要的原
因主要有三方面:第一,随着时间的推移,某一社会群体所使用的
语言自身发生了变化,因而出现古文今释的需要;第二,文化环境
发生剧烈变化,在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,不仅要把外来经典翻
译成本民族语言,而且要把本民族经典翻译成其他民族语言;第
三,在其他民族强势文化的影响下,本民族的传统有断裂的危险,
为了在精神上保全本民族的传统并促进本民族文化更新,必须对外
来经典和本民族经典进行诠释。
经典诠释活动对传统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它有助于突破具体
传统的局限性。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。“每一传统都体现
在某套特殊言语和行为之中,因而体现在某些特定语言和文化的所
有特殊性之中。概念的发明、阐述和修正(通过这些概念,那些建
立和继承传统的人才能理解这些)都不可避免地是在此种而非彼种
语言里构想出来的概念。”[2]在诠释和翻译活动中,诠释者和翻译
者要保证活动的成功,就要对其诠释的对象和翻译的文本有深入的
理解。在跨文化的背景下,“两种不同传统的信奉者们把那些传统
理解为相互对立和竞争的传统,其先决条件当然是在很大程度上相
互理解。这种理解有时候只有通过一套相关的历史转化才能达到;
两种传统之一或两者为了能够提供对对方立场某些特点的描述,可
能必须要大大丰富自己,而这一丰富将会牵涉到概念和语言的创
新,相当可能还有社会的创新”[3]。通过对其他传统经典的翻译和
诠释,诠释者既加深了对其他文化传统的理解,又加深了对自身传
统文化的理解,从而在思想上逐渐丰富自己,进而达成不同程度的
文化融合。
涌强君在多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中养成了跨文化的视野和
世界主义的立场。他在《金刚经》的“文句疏理”和“义理诠释”两个
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。《〈金刚经〉传》凝结着涌强君的心血。对
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而言,《〈金刚经〉传》的出版实为添砖加瓦之
举,值得学界同仁拨冗一阅。
王晓朝
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
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
2012年6月4日急就于杭州浙江大学西溪校区